北交所未來走勢分析
基本結論:
未來2-4個月,北交所新股整體估值可能回調13%-25%,但各股之間差異較大,建議具體公司具體分析。精選層平移北交所老股由于前期一直保持交易,預計估值在2-3周內就能回歸穩定。
投資建議:長期看好,短期回避。結構性機會大于整體性機會。
主要依據:
1、截至2021年11月19日,創業板平均市盈率60.57倍,科創板平均市盈率71.87倍。北交所10只新股平均市盈率97.26倍(2021年11月22日數據),剔除最高兩只股票后平均市盈率44.4倍。未宣布設立北交所之前,新三板精選層平均市盈率33.76倍,宣布設立北交所未平移前精選層平均市盈率46.34倍。因此,北交所新股合理估值應該在38PE—45PE之間,未來新股股價有下滑的風險。
2、從創業板和科創板歷史走勢來看,創業板在開市后除第二個月估值提升之外,估值連續下降3年;科創板估值連續下降3個月左右,此后開始企穩。二者的走勢差異較大,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創業板初始估值較高,達到了110倍PE以上,科創板估值相對較低,為80倍左右。北交所新股剔除市盈率最高2家公司之外平均市盈率44.4倍,較為合理,因此預計北交所估值下行的區間大概在2-4個月。此外,北交所10只新股市盈率差異較大,最高兩只超過300倍PE,最低一只為28倍,公司之間的差異性要遠大于共性,因此投資北交所應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3、目前(2021年11月22日)北交所上市企業81家,總市值2804.16億元,流通市值1094.25億元,同期創業板總市值142,199.80億元,流通市值100,274.21億元,科創板總市值56,830.73億元,流通市值22,093.56億元,科創板流通市值從1000億到10000億僅用了12個月。北交所投資門檻與科創板投資門檻無實質差異,北交所流通市值規模擴大不存在實質性困難。
4、北交所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三所證券交易所,在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和國內外環境較為嚴峻的現實下,承載著“共同富裕”和戰略突圍的重大使命,預計將會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同時,隨著我國監管機構對資本市場的管理更為成熟、專業,北交所的發展將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主要關注及風險點:
北交所新股發行速度過快。目前新三板符合北交所上市條件的企業有700余家,預計未來2-3年內將會大量集中上市。
一、創業板歷史走勢分析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舉行開板啟動儀式,首批28家公司以平均56.7倍市盈率于2009年10月30日登陸創業板,首日平均漲幅為106.23%,5日平均漲幅為87.81%,20日平均漲幅為110.51%。截至2010年年底,創業板共有上市企業153家(2009年上市36家,2010年上市117),平均市盈率78.53倍。截至2021年11月19日,創業板共有上市公司1062家,總市值13.9萬億,流通市值9.8萬億,平均市盈率60.57倍。
從創業板上市公司市盈率和每月上市的公司數量來看,上市公司市盈率和每月新上市的公司的數量呈負相關關系,即當月上市的公司越多,股價下跌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從整體來看,創業板開板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整體是呈下滑趨勢,連續下滑了三年,直到2013年才開始重新上升,部分月份有所反彈,但反彈幅度不大。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2012年10月26日,創業板355家公司中有超過6成跌破發行價,超過8成跌破上市首日收盤價。
從投資者人數來看,如下圖,創業板市盈率同每月新增投資者人數基本呈正向相關關系。
從股價漲跌情況來看,創業板開板后第一年股價漲幅最好,漲幅中位數在80%左右,第二年次之,漲幅中位數回落到20%-30%,第三年股價大幅下跌,下跌中位數集中在-30%,第四年股價下跌情況依舊嚴重,但下跌中位數回升到-10%。
二、科創板歷史走勢分析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開板,同年7月22日,首批25只股票上市交易,發行市盈率53.4倍,略低于創業板的56.7倍,上市后5日、10日、20日科創板企業平均漲跌幅分別為10.71%、42.97%、23.56%,漲幅要低于創業板開板后的情況,表明市場更為成熟理性。此后,科創板公司平均市盈率經歷了3個月的下滑,2019年10月開始企穩,市盈率的波動幅度也遠小于創業板。同時,科創板企業上市后1年平均漲跌幅僅為10.82%,落后同期大盤29.89% 的漲跌幅。
截至2021年11月19日,科創板共有上市公司360家,平均市盈率71.87倍,高于創業板平均市盈率。
從每月上市公司數量與市盈率的走勢來看,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與上市公司數量之間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相關關系。這一點與創業板表現除了較大的差異,創業板上市時每月上市公司的數量會對創業板公司平均市盈率造成明顯影響,經過研究,市場規模大小不足以解釋這個差異。從流通市值占整個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來看,創業板開板時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占整個A股流通市值的0.19%,而科創板開板時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占整個A股流通市值的0.18%,基本沒有差異。
進一步分析,發現科創板交易的活躍度要遠高于創業板。從成交額來看,科創板開板初期以0.18%的流通市值占比貢獻了2.33%的成交金額,要高于創業板1.3%的成交額占比,顯示市場對于科創板參與的熱情更高,更為認可科創板的“科創”屬性。這也從供需角度解釋了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增加對市盈率影響較小的原因。
三、北交所未來走勢判斷
2021年11月15日,首批10只新股加上精選層71只掛牌企業登陸新三板,10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約為22.2倍,首日平均漲跌幅199.80%,截至2021年11月22日,新股平均市盈率97.26倍,剔除最高市盈率最高兩只股票平均市盈率44.4倍,已低于創業板、科創板市盈率,同時也低于北交所宣布設立前精選層平均市盈率(46.34倍)。因此預計新股的估值下行空間有限,合理估值水平在38PE—45PE之間。另外,參照科創板的情況,北交所新股的股價下行階段可能持續2-4個月。
市值方面,目前北交所新股平均市值15.33億元,同時,科創板平均市值137億,創業板平均市值133億。
從新股供給來看,目前符合北交所上市條件的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共有700余家,按平均市值15億計算,未來北交所市值將增加到12500億元,約為目前市值的12.5倍。對比科創板兩年時間市值增加近9倍,而科創板市值規模遠超北交所市值規模。因此,北交所在兩年時間內消納1.25萬億的新增市值具備可能性。
撰稿:鄭章雄、紀歡楊
核稿:賴承勇
健和基金簡介:深圳健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健和基金”,私募管理人備案號P1029671,創建于2015年7月,秉承“天健地坤·和而不同”的企業精神,以“工匠型賦能式投資”為業務特色,致力于打造“投行式投資”品牌。專注于智能制造與新材料領域PE投資,是高精特尖的精品股權投資機構,將持續為投資人帶來遠高于市場均值的回報。